常见问题
北京白塔寺片区统筹与综合提升 2023北京市推荐优秀城乡规划奖

  城市更新,自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十四五规划、升级为国家战略,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对老城区,尤其是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上世纪末吴良镛先生提出“有机更新”思想一直指引着清华人在北京老城保护中不断探索前进。此次白塔寺片区更新也是在此基础上更大范围的一次尝试,希望在新时代,用解决城市发展迭代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出一条历史街区综合统筹的更新之路。

  白塔寺街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阜成门内,这里的建设与元大都同步。这里有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顶级规模的塔。这里既是北京33片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之一,也是13片历史背景和文化精华区之一。

  经过近800年的历史变迁,街区见证中国多元文化包容的过程,使其成为自元大都建都起延续至今的都城标志地区,是历代国家设施布局与民间自发建筑共同形成的多元街区范本,是宗教、民俗、商业等民间传统文化和新思潮新文化交融共生的老北京市民生活活态博物馆。

  白塔作为地区的起源与见证,在空间与精神层面都是核心。白塔构成了神性与世俗性的独特空间,令街区的魅力愈发独特。白塔,脱胎于象征循环往复的“曼荼罗”图式的精神地标,赋予了街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工业革命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百年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技术推动社会快速地发展。对于近800年的老城街区,沉淀的传统空间格局与现代的城市空间系统的“代差”,使得厚重的历史氛围不再纯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堆积。

  上世纪末起,以吴良镛先生为核心的清华团队对白塔寺地区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确立和坚持通过“有机更新”方式保护这一北京极为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地区,经过20余年陪伴与深耕,清华人一直在白塔寺遵循“有机更新”思想的探索老城可持续性的保护更新。从各种方式的院落点式改造、国际设计周等文化活动举办、聚焦民生刚需“开间更新”;到开展街区整理与规划,深度参与责师工作,白塔寺街区在星火点点的更新实践中渐渐向好。

  我们也跟随着前辈脚步进入了这里。探索从片区出发,以规划入手,打破以往以街巷胡同为单位的整治提升方式,整体研究问题症结与底层原因,筛选重点、急迫问题,确定更新时序与内容,整合先前有机更新成果,分步统筹提升街区综合品质,防止反复和浪费。

  市政系统的“代差”是老城生产生活提升受制的重要原因。这不仅需要资金的准确投入,更需要技术的突破创新,解决局促有限胡同空间与庞杂城市支撑系统之间难匹配的问题。

  此次更新尝试大打破专业与管理壁垒,将“架空线缆”、“杆箱表井”、“地下管网”包含电力/给排水/通信/照明/安防智慧等地上地下设施综合考虑,统筹优化各部门各专业方案,梳理有限路由,紧凑方案布局,从最初的“不可能实现”到通力合作的“一张图实施”。

  项目在此基础上依据老城特点,最大化集约设施,尽可能释放更多公共空间。照明、安防、通信、交通等多杆体整合,拔除线根,成为老城首个微型综合杆实践;集合新型小微箱体运用与到全层级精细化梳理,电表线处,释放机遇空间十余处。电力架空线座,最大限度解决老城“蜘蛛网”难题。

  实施过程中统筹8个主管部门、5个实施工程单位,排水管网扩容、架空电缆入地、地面线性雨水沟铺设、通行线缆路由梳理、路灯布线、杆体合并、地面铺装、景观绿化等内容,争取做到“少开挖、多便利”。杜绝重复浪费与化解群众疑虑。

  经过5年的努力,实现“还白塔一个清净”,为未来的街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塔寺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在过去的近十年中地区在多年深耕下,做了大量老城活化的优秀探索实践,如“共生院”、“混合院”、“二合院”等院落更新,以“北京国际设计周白塔寺分会场”为代表与各种活动慢慢的变多,但因多是在内向的院落,或是时间比较短这类小范围、小圈子的事件对街区的整体改善,生机虽不断涌现,但尤其是破解老城庞杂顽疾效果有限。这些繁杂的问题里既有风貌保护、民生居住等硬件,也有业态引导、社区治理等软件。看似千头万绪,却又环环相扣。

  面对复杂局面,更需跳出具体细节,从全局寻求突破。回到街区之始的白塔,在忙碌的节奏中仿佛被忽视淡忘,但活力萌发的空间却总是那些抬头见塔的街角胡同,这看似巧合,实则是街区基因中物质与精神双重地标的烙印。因此所以最终确立了以关联性最广的公共空间为切入点,以重要性与公共性最强的东西岔区域为突破口,以白塔为精神核心,通过营造塔下古朴、精致,又充满市井生活气息的公共会客厅,让白塔始终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公共空间看似只是简单的街景道路U行界面,但对于老城、对于胡同是生活重要组成、是交往的核心承载,它的使用方式与频率远超极其有限的室内空间,它天生的串联作用让更新变的事半功倍,如同疏通经络、血脉畅通。

  公共空间的系统性提升让更新的力量顺着的胡同流淌,也让更多人看到了美好,相信了美好,自主出资、修缮装扮,白塔下慢慢的变多的人开始主动拥抱新的生活。公共性最大化的更新初衷,源于空间又超乎预期的不限于空间,给人关怀、带来希望、激发动力,让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老与新”中影响、碰撞、交融,这可能是公共空间有机更新的最大意义。

  在当前发展阶段,城市更新这种上到区域研究统筹、下到综合落地实施的工作占比慢慢的变多,对于设计规划也是新的要求与挑战。既需要规划的视角高维统筹谋定、也要设计的手段破解实际问题,还需要切实落地的能力。

  例如此次更新,传统的保护规划与控规等工作颗粒度不能直接指导后续落地,一定要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设计进行传导。第一是深挖历史信息,除文献资料整理外,对现场60余件构件遗存的记录整理,3次借助活动的口述史收集与近百次走访公众记忆整理,为文化的多角度传承发展打下基础。第二是精准梳理权属,确保更新落地的前提除了“要说明”还有“哪里能干、能干什么”,这些和权属紧密绑定,而老城权属的复杂程度不单是“地和房”,甚至会到“层和间”,只有将这些都逐一梳理清楚,才能明确工作边界、寻找活化机遇。第三是紧记运营思维,要从运营者和适用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前期建筑本体调研的同时开展业态统计、经营传承、气质口碑等多维度调查,筛选潜在扶植目标,优化低质重复对象,研究准入标准与引导升级路径。等等琐碎的其中既有砖瓦遗存与灭失印记的历史信息挖掘,也有口口相传与公众记忆的整理收集;既有权属类型深挖寻找活化机遇,也有分户分间核证明确工作边界;既有业态评估与准入划定研究,也有老店传承与引导升级路径。这些基于空间又超出空间范畴的工作才能使实施推进中有理有据有预案有策略,从而实时响应、高效调整。

  此外更新区别于新建项目于之前工作更大的因素在于已经在这里的人,因此方案不确定性和不断反复的时间成本成为实施一大难题。此次更新尝试更开放方式开展参与式规划设计与互动式更新实施,让政府、居民、商户、企业、社会力量都能参与到更新中来,其中既有专业团队开展的公众参与,也有自治组织群策群力的民意立项;既有面向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也有深入窗边桌前的入户走访。借助北京国际设计周平台,三年深度参与白塔寺分会场的活动。除了常规的报告论坛外,通过“老院落的新生活”、“大时代的小幸福”等主题活动的一次次互动,在地的诉求与愿景愈发的明晰,更新的目标与意义有了更多的共识,在街区文化基因中融进更新的种子。

  在更新工作中,社会组织与居民自治也开始变得踊跃而多元。的带动下,自组织从居民的小天地,变成加入商户、企业、街道政府的大圆桌,为街区共同的发展协商共议,各施所长,互帮互助。居民开始自主出资,借助项目力量修缮私房危房,并与各方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三十多年的早点摊在大家的帮助下华丽升级成“饼哥与糕姐”;杂乱的手机店、小卖部也主动“梳洗打扮”,融入更新;百年老店白塔寺药店跨界“耀咖啡”,拓展新生,为老街区带来新生活方式。由政府单一投资实施向社会主体共同深度参与的目标更进一步。

  历时五年,经过环境整改治理提升、市政管网优化、电力梳理入地、风貌保护修缮、建筑解危共建、交通停车疏导、业态活力升级、社区营造共享等一系列行动,白塔之下老城复兴之貌初现。

  红墙内,常驻的“白塔夜线年历史源远流长;红墙外,“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西城文化节”、“分秋色•吃东西文化美食节”、“八月八转白塔”“秒应citywalk”一场场由政府、企业、社会团队甚至居民组织的活动,每天在这条“北京最美街巷”上络绎不绝。

  现在不仅有文化、糕点、咖啡新店新业态踊跃入驻,被争相打卡。原来的水果日杂小店也自发升级,收入也提升不少。居民杨大爷说每天在胡同遛弯让他想起儿时的白塔寺庙会,就像自己家迎来送往一样,倍儿有面子。

  项目受到广泛关注认可,当选“漫步北京”最美探访路,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BTV等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用上下两集的篇幅,用了三年的时间记录了东西岔胡同改造过程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见证了这个充满独特魅力的历史街区如何焕发出新活力。

  在城市更新精细度持续不断的增加的当下,繁杂的现状问题是需要全流程多方位的统筹协同才能实现系统性的变化。在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中,公共性、完成度与长效运转成为关注重点,因此在设计统筹之外,资金、权责等更需要发挥统筹的作用。

  项目在资产金额来源上,建立资源链接,经过编制、申请、评审、核查一系列工作,项目纳入了市发改委“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成为落地的坚实基础。随后西城区高效决策,调整配合区级资金保障项目综合性、完整性与可实施性。

  在设计工作上,研究编制了“1个空间更新提升方案、1条活化发展思路、1套共治停车体系、1个风貌管控体系、1个智慧治理平台”的系列更新行动计划,同时明确时间表、画出路线图、确定责任人,分时分步切实推进。

  在落地实施上,确定清华同衡为此次以总体统筹方,通过身份自立项之初深度参与,充分发展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与更新的持续陪伴特点。在做好整合一体化设计的基础上同时协调多方实时动态调整优化,确保每一步工作都能紧密有序衔接,各专业方案相互配合无误,保证从规划编制到实施落地“不走样”、设计的具体方案“一张图”,不断探索通过技术统筹实现技术治理。

  项目从矛盾与不解,到共识与合作。不难发现,当发挥各自所长,通力合作时,老城有机更新将从可行解、基本解走向最优解。

  需要更多的聚焦基础性核心痛点,重点解决市政设施、住房安全、公服短板等保障性问题,实现社会效益。发挥统领优势,协调复杂部门责权;资金精准投入,改造完善基础底板;创新支持政策,激发多元力量参与;动态监督引导,把好边界指明方向。

  洞察力与灵活性是其优势所在,当街区独特的价值与资源被挖掘时,已经受到关注。当大底板完善时,新的活力会开始涌入,加以筛选与引导,这些新鲜血液使街区新生于旧,又历久弥新。

  更顺畅的沟通参与、更有效的监督反馈让社会力量能更好的参与到更新与治理中去。像在白塔寺街区会客厅等新型公共文化设施孵化之下,慢慢的变多本地居民开始了解街区保护更新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自组织,成为主动参与到街区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有生力量。

  城市是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有机更新正式顺应其发展规律,去唤醒自愈的力量,当物质空间被改善,当美好开始发生,当力量开始凝聚,当白塔始终能被看见时,活力的烟火气也开始冉冉升起。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建筑模板项目/ Produ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