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03 22:48:52 工程案例
泉州是中国著名侨乡,主要分布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有950万人,占福建省华侨总数的三分之二。从明末开始,许多泉州人就“下南洋”谋生,他们在异国他乡努力拼搏、艰苦创业,但心中“起厝才会也大栋,无啥代志大胆创”的传统观念始终未变。事业有成后,他们在家乡建造起一幢幢风格各异的侨厝,成为当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保护和利用好这些侨厝,守护好侨文化的“根”与“魂”,才能讲好新时代侨乡故事,凝聚起海内外侨胞力量。作为一个时代新命题,世遗之城泉州一直在探索与实践。
位于晋江市池店镇柴塔村的“九十九间”可以称为从时光里走出来的艺术。来到这座近百年的建筑前,时光仿佛慢了下来,主人蔡建辉每天重复着一件事:清晨,蔡建辉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推开祖厝大门,进入中堂给爷爷、奶奶上一炷香,然后开始打扫、修整这座古厝洋楼……
这座侨厝始建于1932年,建造者叫蔡尚仁,是蔡建辉的爷爷。与许许多多“下南洋”谋生的闽南人一样,孩童时期的蔡尚仁便跟随父亲登船前往印尼,父亲时常对蔡尚仁提起家乡柴塔村,从那时起对家乡的眷念便深深种在蔡尚仁的心里,回家乡建房子一直是他的念想。1932年至1937年,蔡尚仁从印尼通过海运运来了钢筋水泥,从印尼请来建筑师,并亲自规划一栋五层小洋楼,房子内设计有九十九个门槛,这也就是“九十九间”的由来。
不过,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最终只建了两层便停工了。尽管如此,这座侨厝依然气派非凡,占地1000多平方米,规格好比闽南的“三开间”带单边护厝的古厝,房屋全部采用钢筋水泥的框架结构,外墙采用闽南红砖,柱子、窗户、屋顶雕花等设计具有浓郁的南洋风。
蔡建辉出生在这座古厝里,虽然他见爷爷的次数有限,可每次爷爷从印尼回来,都会给蔡建辉讲建这座古厝的艰辛与不易,并叮嘱他“一定要守护好祖宅”。“亲人散落在世界各地,我作为长孙还是要回来守护。”蔡建辉说,自从他奶奶2011年去世后,他便从香港搬回来,一直守着这座古厝。
由于面积大、质量好,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还曾作为的一个师级指挥部。而今,不少当年的后人会前来参观,也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蔡建辉都会热情招待、细致讲解。在他看来,有人来参观,特别是的后人,让他觉得守护好这座古厝更有意义了。
在泉州,有不少这样的侨厝,房子已“人去楼空”,侨厝后人在努力地保护和传承。
与蔡建辉一样,家住泉港区东张村的陈辉金天天都会回到祖宅“永福楼”,打扫、整理、布置。如今,这座古厝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少年侨乡文化研学基地。
这座两层木石结构、中西合璧的南洋楼,是1972年陈辉金旅居马来西亚的父亲陈玉荣专门汇款回来建造的。房屋坐西向东,占地1000多平方米,大厅屏风两侧写有藏头联“玉生昆岗开骏业,荣归祖国展鸿图”,既表明了屋主的身份,又表达了屋主报效祖国的心愿。
如今,父亲虽已在马来西亚过世,但他渴望落叶归根的心愿,感染着陈辉金。“父亲在世时曾说过,家在根就在,就算我们兄弟姐妹在五湖四海难以朝夕相处,但只要家在,海外游子的‘根’与‘魂’就会在。”遵从父亲的遗愿,陈辉金主动将“永福楼”免费借给村里,作为侨乡文化研学基地,他希望父亲这份爱国爱乡的情怀能感染更多年轻人。
一个人的守护,蔡建辉、陈辉金有时候也很迷茫。比如,蔡建辉仅靠出租自己在祖宅旁边建造的普通住宅来养这栋老宅。虽然经济不宽裕,但看得出他在老宅上很舍得花钱,门口的假山、鱼塘、绿树被打造得错落有致。
“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怀在这里,下一代的情怀不知道在哪里。”蔡建辉说,在柴塔村闲置的番仔楼有30多幢,很多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华侨建造的,但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没人居住,不少房屋已经破败,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些番仔楼将失去时代意义。
在许多侨厝后人看来,房子太大,维护成本很高,靠他们一两个人坚守很难。如果没活化利用或者由政府来出资保护,随着房子越来越老旧,维护也将更加困难。
如何保护这些侨厝?福建理工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教授姚洪峰认为,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许多侨厝周边建筑密密麻麻,连点成片地保护与利用难度较大,但能采用公办民营的方式,让这些番仔楼变身成为村里一个侨文化的展示窗口。
硬山顶、燕尾脊、刻花红砖……这种传统风格的红砖古厝,在泉州各地随处可见,是当地许多侨厝的主要样貌之一。位于石狮市玉湖社区的王起沃纪念馆便是如此。
推开厚重的木门,二进五开间的闽南古厝布局一览无余,全馆共有30间,全部为清代建筑构造,一砖一瓦仿佛都刻满了主人无尽的思乡情愫。这里的主人王起沃是旅居菲律宾的爱国华侨,也是石狮早期“下南洋”的代表人物。
由于家境贫寒,13岁的王起沃漂洋过海到菲律宾谋生,从一名“米店学徒”成长为“米行老板”,后来更被誉为“菲律宾大米王”。身在异乡的王起沃时刻不忘故土家园,1900年,他回乡兴建了这栋1000多平方米的古厝。这里,也成为“90后”姑娘杨静仪人生记忆的起点。
“我是王氏第五代传承人,我的外祖父王善胤是王起沃的孙子,我出生在这里,现在我是这栋古厝的讲解员。”杨静仪带着一群来自闽南师范大学的学子走进第一进,古厝的门楣上刻着“惟善为宝、读书积德”几个大字。杨静仪介绍说,这是家族的家训,王老先生十分重视教育,不仅在古厝里创办私塾,还为家乡孩童兴建了当时有名的“湖东学堂”,带动当地教育事业。
走进第二进,纪念馆里展示着主人过去的老物件,如木床、锄头、打谷机、小竹篮等,最后一排的展厅内则以瓷板画的形式展示王起沃生平故事。2017年,由王起沃的孙女王清照等共同出资修缮建成纪念馆并赠予石狮市政府。
在杨静仪看来,这座老宅不仅记录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参观者。“特别是海外归来的游客,他们都有与王老先生相似的经历以及对祖厝的情感,易产生爱国爱乡的共鸣,他们说‘老厝’是牵引海外中华儿女回家的线。”杨静仪说。
在当地政府和王起沃后人的努力下,这座侨厝已被活化利用,成为华侨文化展示馆和家风家训课堂,并列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已接待游客6.5万人次。
“石狮是著名侨乡,这些侨建筑饱含着海外华侨的乡愁记忆,更有着他们在故土投资兴业的浓浓深情。”石狮市侨联副主席姚凉凉表示,王起沃纪念馆是石狮侨建筑的代表,他们盼望以此为模板,做好侨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弘扬华侨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不仅是海内的学子,海外的游子归来后深受感动,也投入到了修缮南洋楼的队伍中。不久前,泉港区界山镇举行“福传南洋·情归故里”系列活动启动暨《界山南洋楼》《心驻家山》首发式。当日,63岁的陈明辉专门带着儿子陈伟廷从马来西亚回乡参加首发式,这次他们还带着一个使命,完成90岁老母亲的心愿——修缮祖宅。
陈明辉从小在马来西亚长大,30多岁时第一次跟随父亲回到东张村,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
“这几十年来,中国发展得慢慢的变好,东张村也慢慢变得美。如今,村里计划将侨居修缮起来,让海内外下一代知道村里先辈的奋斗史、爱国史。我们大家都希望也能尽一份力。”陈明辉和记者说,他们渴望修缮祖宅的心声,受到泉港区涉侨部门的重视和帮助,目前已完成房子设计图纸,接下来将由陈伟廷协助建筑师们修缮祖宅,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接下来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陈伟廷将在家乡度过。
近年来,泉州发挥基层侨联组织优势,各级侨联主动进行侨厝资料摸排,并整理编撰了系列华侨建筑书籍,如《泉州华侨民居》鲤城卷、晋江卷,《侨乡古厝故事》等。2015年,开始建设南洋华裔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专业方面技术人员到全市采集侨厝古民居的3D影像上传到平台,创新打造“网络留根工程”。此外,近三年来,对基层侨联申报合乎条件的侨史馆建设,泉州市侨联按照每个3万~5万元标准给予补助。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海外侨胞成为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社会、文化和人文深层次地融合的重要纽带。”泉州市侨联主席温锦辉表示,接下来泉州涉侨部门将组织并且开展各种涉侨主题活动,不断的提高侨厝聚集地影响力,发动各界共同守护“根”与“魂”。
对于集中成片、条件较好的侨厝群,引入第三方资源进行保护与活化,是实现合作共赢的有益尝试。
走进晋江市梧林社区,这座历经了600多年风风雨雨的侨乡古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漫步其中,浓郁的南洋风迎面而来:穿着南洋服、带着小花伞的姑娘,一身背带西装的小伙,穿梭在古厝洋楼间拍照留念,走累了便点上一杯南洋咖啡,静静地欣赏各式建筑之美,感受根植于建筑背后的家国情怀……
梧林留存有上百栋古厝洋楼,不仅有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还保存着明朝百福墙、西洋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各式建筑,被誉为泉州的“华侨建筑博物馆”。
梧林非流动人口1800多人,旅居海外华侨约1.5万人,是闽南传统村落与侨乡文化的突出代表。然而,2017年以前,由于多数华侨旅居海外,村民以种田、打工为主,无人牵头组织对古厝进行修缮,不少有价值的古厝、洋楼无人修缮、管理,梧林成为一个典型的“空心村”。
如何守护侨乡文脉,以侨建筑促进乡村发展?2017年,晋江市政府按照“不改变原状”的理念,启动了对梧林的保护性开发,项目共分三期。第一期请老师傅采用老工艺、老材料对其中的132栋保存较好的建筑进行修缮,并引入民宿、餐饮、文化体验等业态进行活化。2021年春节,梧林传统村落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我们按照不同的建筑风格,打造了古村落核心区、大师工作室片区、梧垵溪生态休闲片区等7个景观片区。同时,按照文物、历史风貌建筑、普通民居的类别,规划不同业态。”项目运营方梧林青普文旅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绵绵介绍说。
2023年以来,梧林已累计吸引了90多万人次游客,不仅盘活了侨乡资源,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乡创业。蔡灿艺便是最早回梧林创业的青年之一。
磨豆、冲泡、拉花……三年前,蔡灿艺从外地回到梧林开了一家南洋咖啡馆,为梧林的南洋风情增添了一道风景。“过去这里偏僻破旧,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来,如今人潮不断。节假日和旺季时,我们咖啡店的营业额一个月可达10多万元。”看好梧林的发展前途、蔡灿艺已投资两家店铺。
像蔡灿艺这样的梧林年轻人还有许多。“接下来二、三期,我们还会进行业态的优化和开发,在保护老建筑的同时,将梧林打造成一个‘慢生活的南洋风情度假地’,让大家在体验南洋生活的同时,感受老一辈侨胞的家国情怀,记住祖辈们对家乡的牵挂与期盼。”洪绵绵说。
在泉州,除了将侨厝开发利用为侨史馆、乡愁馆外,引入第三方资源开发侨厝文旅产业前景、带动侨乡经济发展的不在少数。
在泉州台商投资区龙苍村,为盘活番客楼资源,带动乡村发展,龙苍村联合区、镇一级单位,成立了“龙苍番客楼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入1600万元,分批次对这些番客楼进行修缮、改造提升,并引进餐饮、住宿、茶舍、咖啡馆等业态,让番客楼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保护和利用好侨厝,讲好侨文化故事,对于凝聚海内外侨胞意义重大。去年11月底,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决议》明确,依托涉侨涉台特色老宅、名人故居等古厝古建筑,加强探源研究、价值挖掘和宣传展示,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
以此为契机,泉州市加强规划设计,出台保护与利用举措。近日,泉州市出台的《泉州市“刺桐侨厝”保护利用三年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从2023年11月起,全面启动华侨建筑普查和试点示范打造工作,探索建立保护责任机制;至2025年,全市华侨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明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经验。(记者 王凤山 吴洪 通讯员 蔡敏)
售前售后 全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