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木方资讯
毛主席纪念堂坐像不够威严专家商量更换韩福裕:摆上鲜花试试

  1977年9月9日,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刚刚落成不久的马搜主席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这座集合了青岛花岗石、大渡河红色花岗石、汉白玉以及福建黄色花岗石等建筑材料的建筑,看上去恢弘气派,开放当天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不少人走进大厅的正中央就能看到一个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毛主席坐像,平常与人交谈一样,单腿翘起,面带微笑,看上去十分亲切和蔼。

  但与此同时,也慢慢的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有人指出采用这样一座雕像,不够威严,和大厅的风格不够相称。

  实际上,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竣工之初,就有工程组的工作人员对这座雕像提出了同样的“质疑”,甚至还打算再雕刻一座平腿的坐像,用来代替这座雕像。

  可是负责纪念堂雕像的雕刻创作主任的韩福裕却拦了下来,他提议道:先不要更换,将周围摆满鲜花绿叶试试。

  1976年9月9日下午四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不再像以往一样播放新闻,而是响起了一阵哀乐,这段哀乐响彻在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紧接着,播音员哽咽的声音响起,向全国人民宣布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悲痛不已的消息:新中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于凌晨因病逝世。

  一时间,马路上的汽车、行人全部停下了匆忙的身影,啜泣着开始为主席默哀,大大小小的吆喝声停了下来,汽笛声不绝于耳,举国上下一片悲痛,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悼念这位伟大的领袖。

  然而随着主席的离去,摆在人面前的又是另外一个难题,主席的身后之事要怎么样处理?这毕竟是新中国的开创者,名垂青史,尽管已经离世,也要让全国的民众能够时时刻刻地看到他。

  为此有人提出可以为主席建造一座石碑,记录下他的丰功伟绩,让后人永远铭记。

  可是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一座石碑根本不足以记录主席的一生,应当建造一座纪念馆,存下来主席的遗体,让所有民众在怀念主席的时候,能够时常到这里看看。

  这个提议很快就将通过了中央各部门以及领导人的批准,并且开始着手准备纪念馆的选址工作。

  为了确定最合适的位置,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全国各地的建筑设计师各显神通,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设计方案。

  “水上日出”、“山顶红星”……设计组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却还是没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

  最终在多数人的支持下,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选择了定在广场,这个意义非凡的位置,也将继续承载毛主席离世后的纪念工作。

  在正式宣布完建造毛主席纪念堂这件事之后,建造组在一个月之后便正式开工动土了。

  在全国各地知名的建筑设计师的设计下,毛主席纪念堂的模板已经设计完成,从房子的一梁一柱,到展厅的布局,再到厅室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全。

  与此同时,中央决定,除了保存毛主席的遗体之外,另外再建造一个毛主席的雕像供人瞻仰。

  很快,韩福裕也被任命为雕塑创作组办公室主任,负责毛主席的雕像选取和监督雕刻工作。

  为了体现出当时全国各族民众对于毛主席的敬重和怀念,雕刻制作组在选取雕刻材料的时候,选择了最高规格的北京房山汉白玉,并且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内外的风格统一,纪念堂外面的360套栏板和720根柱子,也全部采用了汉白玉做支撑。

  但是这样一来,他们就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如此大规格的汉白玉短时间内想要采集出来是有些困难的;二是毛主席的雕像究竟应该用什么姿势仍旧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他们将主席的所有全身照对比了一遍,然后每个人又拿出橡皮泥,按照一定的比例,一比一地复制出了毛主席的雕像,一一进行筛选比对。

  韩福裕一再对比之后首先筛选掉了所有的站像,他认为站像虽然能体现出一个人威猛高大的气质,但是这毕竟是在室内,太过高大不禁和整体的风格不够协调,同时在参观的时候想要细看主席的面容十分困难,这样的雕像并不适合室内。

  毕竟主席能够永远地活在中国民众的心中,并不仅仅因为他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能做到常人所不能及的公正、能够永远对普通的劳动人民保持着平等的态度,这才是最让人敬仰的地方。

  为此,其中一名雕刻组的工作人员在对比了上百张毛主席坐着的照片之后,才选择了一张毛主席靠在靠背上,“翘着二郎腿”的照片。

  因为他发现,这几乎已经是毛主席的标志性动作了,无论是在会面外宾还是在看书的时候,他都喜欢翘着一条腿,仿佛这样就会舒服一些。

  所以若能够将毛主席的坐像呈现在大家面前,看起来是不是要更加亲切一些,就好像在和主席对话一样呢?

  但是在叶毓山刚刚提出想要采用这个坐像之时,就遭到了其他人的拒绝,不少人都认为毛主席的这个坐像动作有些随意,不够威严,也不够郑重,所以放在这样的场合中并不合适。

  叶毓山却说道:“主席从始至终坚持的一件事就是走进群众,了解群众,他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人,所以在注重威严的同时,我觉得应更多的体现主席的亲和力。”

  叶毓山的这席话令不少人都哑口无言,反对的声音也逐渐小了下去,也慢慢的出现了不少支持的声音。

  他们将姿态各异的雕像交由中央审定之后,最终也是确定了叶毓山选择的这个雕像,毕竟这个姿势确实是最能体现毛主席亲和力的一个姿势。

  确定好雕刻方案后,雕刻组很快就忙碌了起来,毕竟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他们要在全国所有的汉白玉矿脉中找到最好的汉白玉,同时规模也要足够大,要保证能够雕刻出一具完美的雕像,原料的尺寸要求至少高6米、长2米、宽2米。

  如此大规模的汉白玉矿料放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更何况此时已经接近寒冬腊月,冬天采矿的难度更是艰难。

  由于河北省保定市的石窝村有着悠久的雕刻历史,所以这次雕刻大部分的技术工人都来自石窝村,中央便将主要的汉白玉石料的开采也交由这个村子负责。

  当地的政府部门接到这个通知之后,当即召集工人们行动了起来,由于汉白玉的矿脉深埋在地下二三十米的深处,地面又被冻得十分坚硬,所以就很想要开采上来十分艰难。

  更何况汉白玉也有优质劣质之分,并非看到汉白玉的石层就能开采出上好的汉白玉,其中有没有杂质,光泽度等都需要工人们进行辨别,才能确定能不能使用。

  而给毛主席雕像,毫无疑问要使用的就是最好的汉白玉,所以这无疑为他们的工作又增添了一些难度。

  好在石窝村的徐福存等技术工人技艺精湛,他们先是找好了一个地质条件比较好的矿坑,以这里为中心点,准备开始向下开采。

  但是这个矿坑中已经积蓄了大量的水,他们只能借来了6台抽水泵,日夜不停地赶工,用了20多天时间,才将水全部抽干。

  他们从村子中召集了150名石匠和200多名劳工,从北面开始,由东向西进行挖掘。

  很快他们就挖出了第一层汉白玉石矿,但是不出所料,这些石矿要不就是比较小,要不就是质量不好,没有一块能够用得上的。

  工人们只好继续往下挖,可是到了第二层,还是没有合适的矿料,此时不少人有些泄气了,认为这里可能根本就没有合适的矿料,满足毛主席雕像的雕刻需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几十天的挖掘,他们终于挖出来了一块长3米、宽2米的汉白玉石料,其上纯白无杂质,是绝对优质的汉白玉石料。

  尽管还没有完全达到雕刻的要求,可是这已经让所有工人都兴奋不已,因为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地下有很大的可能性埋着更大更好的石料。

  他们鼓足信心,继续向下深挖,终于在挖到40多米深的时候,挖到了一块没有丝毫杂质,还闪着银光的汉白玉,这块汉白玉有1米厚,虽然并不足以雕刻出毛主席的雕像,可是已经为数不多可使用的石料了。

  一时间,工地上的工人擦掉头上的汗水,兴奋地举起双手欢呼起来,后来,这块石头被用来雕刻纪念堂的甬道石廊了。

  有了这份信心,工人们继续开采第三层汉白玉石矿,这块矿脉所剩的汉白玉石料已经不多了,地下究竟有没有大小合适,质量上乘的矿脉,谁都不知道。

  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在气温达到零下22度的矿洞中继续向下深挖,终于在1977年2月,在第三层矿脉中挖到了一块质量同样上乘的汉白玉石矿。

  他们用机器小心翼翼地将这块有史以来最大的汉白玉石运了出来,经过仔细的测量之后,他们发现,这块矿石长达6米,宽厚均为2米,全部符合雕刻的标准。

  这块石料运到北京之后,不少石匠、老师、农民甚至是学生都来为雕刻石像出了一份力,在众志成城的努力下,雕刻小组甚至提前了一个月时间完成了整体的雕塑工作。

  这座雕像将主席面部的神态,每一个姿势的细节都雕刻得活灵活现,就好像主席就坐在那里,准备开口说话一样。

  可是在即将开放的时候,他们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来当时毛主席雕像后面的画像放的是祖国的山水图,这和主席雕像的风格有些割裂,看上去十分不协调,中央在经过研究之后决定,重新雕刻一个毛主席平坐的画像。

  韩福裕知道这件事之后当即将他们拦了下来:“换雕像不是一件小事,从选材到雕刻,再到运输处处都是困难,我认为这座雕像就已经很好了,不需要另外更换,只需要在周围摆上一些花就好了。”

  韩福裕命人准备了一些花菜摆在了主席雕像前面,遮住了主席腿部的动作,这样一来,反而和后面的画像更加和谐。

  后来前来瞻仰主席风采的游客们,对纪念堂的设计也是赞不绝口,既可以感觉到主席的温暖,又能体现出主席的威严,能够说是一举两得。

  如今毛主席纪念堂中每天依旧有许多人前去瞻仰主席的风采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相关阅读/ Related Reading
建筑模板项目/ Products